印度邀请日本专家破解PL15E, 巴基斯坦已有新目标, 直接上PL17
据《亚洲防务》8月8日报道,中国研发的PL-17超远程空对空导弹,或将成为印太空战格局中最具颠覆性的存在。
这款被称作预警机杀手的武器,体长接近6米,射程高达300至400公里,远远超过现役大多数空空导弹。
它采用惯性导航与北斗卫星导航结合的中段制导方式,并配备双向数据链,可在飞行过程中实时接收目标更新信息,末段依靠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,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依然具备较高的锁定和抗干扰能力。
PL-17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瞄准预警机、加油机、电子战机、情报侦察机等高价值支援平台。
它的战略作用在于,一旦发射成功命中,就能在交战初期切断对手的空中指挥与感知链条,让前线战机瞬间陷入盲飞状态。
这种作战思路,正是中国在反介入/区域拒止战略中对高价值空中资产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延伸。随着这种导弹逐步成熟并可能出口,南亚和印太的空中力量平衡很可能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歼 16 挂在 PL17
PL-17和PL-15有什么区别呢?
后者的长度约为4米,国内版射程在200至300公里之间,出口版PL-15E则被降至145公里左右,但在实战中,打出了超过200公里外击杀的成绩。
PL-15主要用于超视距条件下拦截和压制敌方战斗机,兼顾机动性与中远距杀伤力,是现代空战中制空作战的中坚力量。
与之相比,PL-17在体积、重量、射程和作战目标上并不相同。
PL-17无法像PL-15那样进入歼-20的内埋弹舱,只能外挂于机翼或机身挂点,适配平台需要针对外挂和航电进行优化。
且它的飞行弹道设计更倾向于高空高速抛射,以保证末段依然具备足够的能量去追击远距离、低机动的大型飞机。
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,PL-15强调在空战中建立和保持制空权,而PL-17则是直接削弱对手的空战支撑结构。
PL17 模型
对于印度空军来说,PL-17的潜在出口无异于一场体系灾难。
印度的空战体系,本就依赖有限的空中预警机、空中加油机和少量电子战平台来支撑前线作战,这种结构在常规条件下就存在覆盖不足、续航限制和反应迟缓的问题。
一旦巴基斯坦获得PL-17,意味着这些宝贵的平台必须被迫撤到前线数百公里之外,才能避开导弹的射程威胁。
这样一来,预警机的雷达覆盖范围将大幅缩减,前线战机失去实时战场感知,电子战平台的效能也会因距离拉远而打折扣。
这种全链路后退会让印度战机在空战中更依赖机载雷达自我探测,缺乏统一指挥与协调,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。
对于本就存在战备率不高、维护保障薄弱、机型混杂等问题的印度空军而言,这样的打击可谓雪上加霜。
PL15E 和 PL12AE
目前,印度一心想要搞明白PL-15E是咋回事,并邀请日本专家参与分析。
PL-15E只是中国为出口特别降级的型号,射程和部分性能显著低于国内版,核心制导算法和数据链加密全部保密,更不会在出口型中完整保留。
即便残骸相对完整,导弹在击中或自毁后,大量关键部件早已损坏,想要还原其全部性能几乎不可能。
更何况,即使完全破解了PL-15E,对中国国内的PL-15乃至PL-17都不具备直接参考价值,因为真正的性能优势来自于完整的作战体系,而不仅仅是导弹本体。
对巴基斯坦而言,这种事后拆解更像是搞明白自己怎么死的。
对中国来说,这类情报获取几乎没有实质性危害,反倒暴露了印度的滞后与被动——当导弹技术的迭代已经进入PL-17这样的战略级别时,印度还在围着出口版的老型号打转。
上一篇:跟你爱到一百岁
下一篇:没有了